欢迎来到制作菜(美食)网!

阳泉小吃大全_阳泉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 制作菜(美食)网 编辑:制作菜(美食)网 访问手机版

阳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市区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

特色小吃有:山西过油肉、山西河捞面、阳泉漂抿曲、烩猫耳朵、不烂子、盂县卤土豆、刀泼面、平定豆叶菜、肉罐肉、粉条豆腐

平定过油肉

简介

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汉族传统菜肴,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做法

原料:猪肉 辅料:鸡蛋 蒜台 黑木耳 水淀粉 调料: 料酒 盐 味精 老抽 酱油花椒大料水

做法:1、过油肉的作法是很严格的。首先选精细嫩肉一块,要纯瘦肉,将精肉斜顶刀切成0.2厘米厚的大薄片,不可有须筋络纠结于其间。用蛋黄、(家里也可用全蛋)面粉搅成糊,与肉片加料酒一起拌匀,过油肉最主要的功夫全在“过油”上,油要宽,火候是关键,太过火容易过老,肉则咬不动。火太小,肉片脱浆。将调好的肉片放入九成热的油锅中,(也有温油下锅,热油出的做法,个人做法 不同,依经验而定)油温高可将锅移开火口,用筷子将肉片打散,炸至金黄色,将油沥出。2、原锅上火,过好油的肉片放在锅内,喷上醋,料酒,老抽,酱油翻炒,(份量根据经验定) 下入切好的蒜台,黑木耳翻炒,加入花椒大料水,少许清水,放味精,水淀粉勾芡,淋香油出锅。 此菜成菜要求: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也可用白菜代替蒜台。

[!--empirenews.page--]

粉条豆腐丝

简介

粉条豆腐丝是位于晋中的阳泉市隶属的平定县的一道传统菜,道菜主料是粉条和油豆腐丝,成菜特点是,豆腐丝是炸过的,外脆里嫩,菜看着很温和,没有一点热菜的感觉,但吃起来烫嘴,所以,地道的饭店都会说,我们做得是不冒烟的正宗粉条豆腐丝。

历史文化

此菜是阳泉、晋中一带一般人家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会有的一道传统菜。近些年各饭店推出的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创新菜——茴子白炒粉条与粉条豆腐丝有异曲同工之妙。

[!--empirenews.page--]

莜面河捞

简介

莜面河捞和山西盂县的特色美食,用莜面做成的面条,特点是面条劲道十足,爽滑可口,吃法是将面条加上当地特产的芥花,再加上山西特产的老陈醋,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黄瓜丝或绿豆芽凉拌即可。

[!--empirenews.page--]

阳泉面皮

简介

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面皮”一般指使用面粉制作的一种小吃,且多为凉拌食用,是“凉皮”的一种,如宝鸡擀面皮、天水面皮等流派。在一些地区,如陕西汉中地区,“面皮”一词一般指使用米浆熟制成的一种小吃,可趁热食用或凉拌,即汉中面皮。面皮具有筋斗、柔软、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中国西部较有地方特色风味的食品之一,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

阳泉面皮还属矿区苹果园的面皮最好吃。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吃过的朋友都知道,这里的面皮辣椒够味,面皮筋道。

[!--empirenews.page--]

糊嘟

简介

在阳泉,有一样别具风味的面食叫“糊嘟”。糊嘟是人们用玉米做出来的一种面食,原本是山村苦寒人家的日常食物,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咸宜的口感,经过了厨师的改进已光荣地进入到阳泉的很多餐厅饭店,有些饭店还把糊嘟作为特色主食隆重推出,受到阳泉人的青睐。

历史文化

一到连阴雨天或者冬天下了雪的日子,阳泉人总会做一大锅糊嘟,炒一锅辣椒土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辣椒炒土豆,纷纷伸筷子到锅里夹糊嘟来吃,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吃糊嘟,颇类似吃火锅的样子,只是吃的东西不同而已。糊嘟耐饥、抗寒、阻风湿,而且不因粗粮制作而难于入口,所以很受乡下出苦力的人们喜爱。

做法

糊嘟看似制作简单,其内容却丰富,锅里放清水,把洗尽切块的土豆、豆角等辅料一并搁进锅里煮,待到锅里的水煮开,菜半熟时就可以撒面了。撒面也有讲究,需要根据锅里水的多少撒面,多了少了做出来的糊嘟都不好。撒面时,沿着沸水面的外延转着圈撒,中间和边沿留出可以上蒸汽的空隙,面撒好了,就盖上锅盖改慢火慢慢蒸煮,等锅里的水耗到只剩可以与撒进去的面粉均匀调拌时就到了调糊嘟的工序。调糊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序,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人紧紧把稳锅沿,一人用擀面杖急速搅动锅内已经蒸煮成熟的面和菜。这时候最见功力,搅动的过程是面、菜、水三者紧密融合的过程,搅动的时间短了,频率不够,方法不对头都可能使做出来的糊嘟里夹有生面疙瘩。这样的糊嘟是不合格的。

乡间也有用酸菜、豆叶菜、萝卜丝等作辅料调糊嘟的,因为糊嘟里放些蔬菜不仅在调糊嘟时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结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调糊嘟对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旺火煮开水,慢火蒸煮面。如果掌握不好,火旺了糊锅,火慢了到点吃不上饭不说,还可能做出夹生的糊嘟来。

下面介绍一种家常做法:

配料

面粉适量

土豆几个

各种鲜菜少许

瘦肉丝少许

小米少许

如有酸菜加一把

葱丝,蒜瓣少许

  

把火开成中档,加色拉油,待七成熟把葱丝,蒜放进然后再把土豆切成块状搁进去微炒然后加水,水要加到多半锅,大小米加进然后再把肉丝鲜菜酸菜加进去,加盖,把火调到大档。

待水开时,用手将面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中间要留个空处算是气眼。然后加盖把火调小,煮三十分钟,对了,在撒面粉时,先将适量的盐放进去。

半小时后,揭盖,把火关到最小,然后用较细的杆面杖将面跟菜使劲和,直到搅拌匀为至。这时糊嘟就做好了。

下一步就是炒辣椒

将辣椒花生还有芝麻一块用绞绊机绞碎放在碗里,加入细碎的葱花、盐、味精少量花椒水。然后将油烧熟,趁热倒进碗中,这样一盆香喷喷的辣椒就好了。

  

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沾着辣椒吃糊嘟,在这大冷的天的确是一道美食。

[!--empirenews.page--]

抿圪斗

简介

抿圪斗又称抿虫曲蛐,原产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是山西晋中一带的主要面饭品种,清柔利口。不但可用豆面制作,还可用高粱面、细玉米面(须掺合适量的白面、豆面或淀粉面),吃时可浇配各种荤素浇头或打卤。另外,配以调料做汤面也颇有风味。比较有特色的是辣酱抿圪斗、酸菜抿圪斗。

历史文化

此种小吃原为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农家为改善调剂生活常食饭谱,随着现代人们饮食追求回归自然、营养丰富的趋势,小吃更有发展,也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一种饭食。

做法

抿圪斗又名擦圪斗,因形如小蝌蚪,而得名。属屯留民间小吃,其做法简单,配料随意,食用灵活。

做法是用温水、凉水合面均可,用抿床(擦床),抿床有圆眼、扁眼多种;选用上等的无化肥、无农药的白面、豆面、粉面、杂面、荞面、玉茭面、高粱面等绿色食品做原料,所配面粉种类多少可根据各自喜爱而定。菜卤档次高低,荤素都行。农家酸菜辣椒也行,肉禽蛋也可;食用且具有干捞、汤喝、凉拌几种。

其主要特点是面杂多样,营养丰富,色泽鲜亮,食欲性强,冬季食之驱寒增热,夏季食之避暑降温。尤其是其形状独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并能促进胃蠕动,增加胃动力,是养生的最佳饭食。

[!--empirenews.page--]

盂县卤土豆

简介

盂县卤土豆,是山西阳泉孟县一特色菜肴,做法独特,历史悠久。

做法

主料:土豆。

配料:花椒、八角、姜、糖、盐、味精、老葱、蒜瓣、可乐、芝麻、孜然、酱油等。

卤土豆的做法:

1、洗净新鲜的小土豆,不去皮。

2、锅中加水,放入土豆,大火煮开,再中火煮10分钟,然后捞出,控干水分。

3、锅中油适量,炸煮好的土豆,等到表皮微皱的时候捞出来控干油份,待用。在这个时候内,另外拿一只锅,做卤水,把配料中所有调料通通放入。卤汁中放入炸好的土豆,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20分钟至土豆软烂。鸡蛋是要剥皮后放的,10分钟后就要拿出来的。

4、用筷子试一下土豆,轻轻一戳就透就是好了,将土豆鸡蛋捞出放入另外一个干净容器里。将卤水中的杂料捞出不要,把卤水倒入土豆容器中静置2小时以上即可。

[!--empirenews.page--]

莜面栲栳栳

简介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在河北省张家口的张北县,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崇礼县,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及察哈尔右翼中旗、锡林郭勒盟南部。山西大同市的左云县、阳高县也比较被大家所欢迎。

历史文化

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做法

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empirenews.page--]

炒不烂

简介

炒不烂是山西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汉族小吃,更算是阳泉的特产,因炒制再久也不会变碎而得名炒不烂(碎),可蒸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再次炒制后食用。炒制完后的炒不烂外焦里嫩,并配以辣椒面炒制的土豆丝,香气扑鼻,是极佳的当地美食,深得当地人的青睐。

做法

①将土豆去皮,擦成丝,将土豆丝放在罩笠中,放在水龙头上冲水,不要把水控的太干,连水一起将土豆丝和蒸熟的大米倒入面粉中,使土豆丝和米饭挂水相对均匀(面与土豆丝以及米饭的体积的比例大约为1:1.5,边加土豆丝和大米边用手搅拌)。最终将所有土豆丝和大米都拌好,使每一根土豆丝和米粒都裹上面。

②把裹好面的土豆丝和米粒放入笼屉蒸大约15分钟左右。

③在蒸的过程中,将葱切成葱花,蒜切成小段。10分种后,土豆蒸好了。

④开火,热油,油温适中时放入花椒少许和葱花,蒜一起翻炒。将蒸好的土豆丝和米粒倒入油锅中,一起翻炒,边炒边加一些盐,盐的多少跟据个人口味,炒至淡黄色,即可出锅了。

⑤还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做出自己喜欢的辣椒炒土豆丝或者其他简单炒菜伴食。

[!--empirenews.page--]

阳泉漂抿曲

简介

飘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它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其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面,既见于宴席,也是家庭常食。

历史文化

明末清初的学界泰斗傅山先生也曾作《小河捞记》对漂抿曲大加赞赏。傅山先生曾发明了养生水和面代替普通的水和面,如:春用枸杞桑葚之水,夏为黄耆、薏仁之水,秋用山药、百合之水,冬为地黄、当归之水,养生则用米脯之水,间或连翘、双花、公英、炭白芨等等之水。由此形成了漂抿曲之博奥:“贵在丝,精在飘,味在汤,养在面,左右相承,合四时生生不息。”漂抿曲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绿豆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之功效,加之傅山养生之水,豆面漂抿曲便成为了一种养生美食。可惜山城人却没能发扬光大。虽然现在许多饭店都有漂抿曲这道小食,但没有做成养生美食,多少让人感到遗憾。

做法

制作飘抿曲要用到一种特制的工具——抿曲床,这也是飘抿曲区别于山西其他地方做的和捞面的最大区别。将绿豆粉掺少量精白面粉和好后用抿曲床压制,成品面长如挂面,细如毛粉,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制成的汤汁中,其特制汤料中用豆叶菜制成的卤料是飘抿曲绝佳的搭配。所谓的豆叶菜是当地一种特殊的乡间土莱,用小豆叶或是黄豆叶经过加工后沤制的。

其主料为绿豆粉和白面,以八比二的比例配制而成。制作很简单,双合面配好拌匀后,用冷水搅和,再经特制的抿曲床压。抿曲压到沸水中立即漂起来,一根根清清爽爽,互不粘连却绕成一团。少时即熟,先把滚开的煮汤舀到已经下好佐料的碗里,再把熟抿曲捞进碗里,抿曲漂在碗里的面汤上了。所以才有了“漂抿曲”这一名称。俗话说“漂抿曲吃汤”,漂抿曲最讲究的是一碗鲜汤的调制,抿曲味道好不好,能否在碗里漂起来,这汤的制作最要紧。鲜汤的制作最见厨师的功力,葱丝、姜末、香菜、酱油、陈醋、胡椒粉、食盐、香油等各种调味品的比例在厨师的手下拿捏得恰到好处,抿曲捞进碗里,一瓢滚热的原汤趁势浇进去,抿曲就像在锅里时一样漂起来,绿色的芫荽和葱花从抿曲的边沿浮出来,衬托着泛绿的抿曲,看着都赏心悦目。

相关知识